您的位置: 资讯频道 >> 政策法规
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关于转发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关于在自由贸易试验区开展“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试点实施方案的通知
政策法规
2020-01-06    作者:江苏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来源:jshrss.jiangsu.gov.cn 2495

各设区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昆山市、泰兴市、沭阳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厅相关处室:

       现将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关于印发<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在自由贸易试验区开展“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试点的实施方案>的通知》(人社厅发〔2019〕103号)转发给你们,并结合我省实际提出以下意见,请一并认真贯彻执行。

        一、认真贯彻落实试点要求

        在自由贸易试验区开展“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试点,是优化营商环境、落实“放管服”改革、释放企业创新创业活力的重要举措。各地要加强对改革试点工作的组织领导,统筹协调自由贸易试验区和扩大试点的省级以上经济功能区,认真抓好改革试点各项工作落实。要根据人社部实施方案的要求,结合当地实际,研究制定实施细则,细化工作举措,确保改革试点工作稳妥推进、顺利实施。要加强工作指导,及时总结分析改革试点中的好经验好做法,积极帮助解决改革试点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确保高质量完成改革试点任务。

        二、扩大改革全覆盖试点范围

        按照《省政府关于印发在自贸试验区开展“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试点实施方案的通知》(苏政发〔2019〕73号)要求,经人社部同意,我省“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试点除“以技能为主的国外职业资格证书及发证机构资格审核和注册”事项暂不扩大试点范围外,其他事项的改革试点范围均扩大至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南京江北新区及全省各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省级经济开发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请各地将试点要求及时传达至以上省级以上经济功能区,确保改革试点工作在以上地区顺利组织实施。

        三、深化细化改革创新举措

        各地各业务条线要把握改革的核心和精髓,针对不同的改革方式,研究制定具体改革措施。

        对按照“实行告知承诺”方式进行改革的事项,各地各业务条线要编制在试点范围适用的告知承诺工作规程和告知书、承诺书格式文本以及办事指南。书面(含电子文本)告知书的内容应当包括:事项名称、设定许可的依据、内容和承诺的方式、虚假承诺的责任等;书面(含电子文本)承诺书的内容应当包括:申请人已知晓告知事项、已符合相关条件、愿意承担虚假承诺的责任以及承诺意思表示真实等。要在对外服务场所摆放和官方网站发布告知承诺书格式文本和办事指南,方便申请人查询、获取。对承诺将在规定期限内具备法定条件的,经形式审查后应当场作出审批决定,不得将事中事后核查前置或者以其他方式拖延审批。

        对按照“优化审批服务”方式进行改革的事项,各地各业务条线要在人社部实施方案的基础上积极开展探索创新,及时编制或者修订完善办事指南并向社会公布。要进一步简化审批流程,减少申请材料,缩短办理时限。要建立岗位职责清晰、办理权限明确、工作标准具体、受理办理便捷高效顺畅的运行机制。

        加快推进审批服务信息化、便利化建设,除由人社部负责审批的“企业年金基金管理机构资格认定、延续认定(国家级)”事项外,其他事项要在2020年3月底前全部实现申请、审批全程网上办理,请各地各业务条线加快对现有许可系统进行升级改造。

        四、加强事中事后监管

        各地各业务条线要按照“谁审批谁监管、谁主管谁监管”的原则,认真落实人社部实施方案明确的事中事后监管要求,建立健全事中事后监管制度措施,明确监管标准、监管程序和监管方式,坚决纠正“不批不管”、“只批不管”、“严批宽管”等问题,切实防止监管缺失。对按照“实行告知承诺”方式进行改革的事项,要在申请人承诺的具备法定条件期限到期后一个月内完成事中事后核验,对核验不符合法定条件经督促限期整改后仍不符合法定条件的,要依法撤销相关行政许可。要强化改革试点事项审批结果的信息公开,畅通投诉举报途径,充分发挥社会监督作用,对作出的行政许可、行政处罚决定,要在作出决定七日内在“双公示”平台进行公示,并将许可信息及时推送至全国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和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平台等“三平台”。要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发现违法违规行为的,严格依法查处,要将随机抽查结果归入市场主体的社会信用记录,对失信主体开展联合惩戒。要依托国家和省“互联网+监管”平台,在规定的时间内及时将监管情况录入“互联网+监管”系统,不断提高监管的及时性、精确性、有效性。

        各地各业务条线贯彻落实情况请于2020年2月底前报送省厅政策法规处,联系人:马珍珍,联系电话:025—83276023。

                                      

                                                                                                               江苏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2019年12月30日